1、全進全出
現代肉雞生產幾乎都采用“全進全出”的飼養制度,這種飼養制度簡單易行,飼養期內管理方便,易于控制適當的溫度,便于機械作業;出場以后便于徹底打掃、清洗、消毒、切斷病原的循環感染。飼養土雞最好也采用全進全出,能保持雞舍的衛生與雞群的健康。這種“全進全出”的飼養制度比在同一棟雞舍里幾種不同日齡的雞同時存在的連續生產制度增重快、用飼料少、死亡率低。
2、公母分群飼養
近年來,隨著商品雞種的培育和初生雛雞雌雄鑒別技術的提高,優質商品土雞的生產者多采用公母分群的飼養制度。
3、選優淘劣
為了保持雞群整齊度,生產出優質產品,提高經濟效益,必須對雞群實行優選。淘汰時應注意以下5點:①死亡率高度集中期間每天進行淘汰;②前3周進行嚴格淘汰,因為此時淘汰經濟損失較小;③淘汰離群病雛;④淘汰跗關節扭曲或癱瘓的雛雞;⑤淘汰患有慢性病的雞只。對于并不離群獨居的慢性病雞,應進一步檢查,這些雞只通過與其他健康雞比較,表現為抑郁、嗜睡等癥狀,以及腳部冰涼、腳和喙缺少色素、眼睛遲鈍、冠髯蒼白等。
4、保證溫度適宜
雛雞個體小,絨毛稀,特別是剛出殼的雛雞,周身毛孔還張開著,不能適應天氣的變化。溫度過低,雛雞容易發生打堆,著涼拉稀;溫度過高,容易引起食欲下降或呼吸器官疾病。因此,要按適當的溫度標準,隨時調節溫度,以維持雛雞正常生長發育所需的溫度。如果限于條件,達不到育雛所需溫度時,略低于1~2℃也不要緊,但必須做到溫度恒定,切忌溫度忽高忽低,因為在忽冷忽熱的育雛環境中,雛雞最容易發生疾病,造成死亡。管理雛雞第1周是關鍵時期,尤其前3d最為重要,必須晝夜有人值班,細心照料。切不可麻痹大意,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濟損失。
5、調控光照強度
雛雞的光照強度一般為:0~10日齡為3W/m2,11~20日齡為2W/m2。雛雞的理想光照時間是:0~1周齡,每日光照23~20h;1~2周齡,每日光照16h;2~3周齡,每日光照時間公雛為12h,母雛為14h。在開放式雞舍中,若光照時間不足,可采用人工補充光照。
6適時斷喙
斷喙能有效地防止啄癖的發生,也可避免挑食,還能減少部分飼料浪費。一般情況下雛雞在10日齡前后斷喙,種用雞在育成期(14~16周齡)還需進行第2次斷喙。上喙斷去1/2,下喙斷去1/3。斷喙時斷喙器有一定的熱度,切面要整齊;斷喙后雞嘴上短下長才符合要求;斷喙過長不易止血,一定要止血后才能放手;斷喙前后2~3d在飼料和飲水中補充維生素K;雞群患病或免疫接種時不進行斷喙,以減少應激。夏季斷喙要選擇天氣涼爽時進行。因為夏季雞舍內溫度高,再加上燒烙時不良氣味熏蒸會對雞群產生不良影響,增加死亡率。為防止流血和感染,可在斷喙前后3d內在每升飲水中加入4g維生素K和多種維生素,接著從斷喙后5~10d每升水中加入0.5g廣譜抗生素。
7、注意衛生防疫
搞好環境衛生、疫苗接種及藥物防治工作,是養好優質土雞的重要保證。雞舍的入口處要設消毒池,墊料要保持干燥,飼喂用具要經常刷洗,并定期用0.2%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消毒。對于雞白痢病,在1~7日齡雞飼料中應加土霉素或恩諾沙星加以控制,從15日齡起飼料中加入抑制球蟲病的藥物,如飼料中加入速丹或優素精(又稱鹽霉素),以控制球蟲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