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雞廠家淺析雛雞管理技術
(1)溫度。育雛期間溫度必須適宜和平穩均勻,并隨雛雞日齡的增長逐漸降低。第1周育雛舍溫度應控制在34~33℃,第2周32~31℃,第3周30~27℃,第4周26~24℃,第5周23~21℃,第6周20~19℃。溫度適宜,雛雞在育雛舍內或育雛網上分布均勻,活潑好動,到處覓食;若溫度偏高,則雛雞飲水量增加,并遠離熱源;溫度偏低,雛雞飲水量降低,并緊靠熱源扎堆、尖叫。
(2)濕度。育雛前10d應保持相對濕度65%左右,10d以后保持在55%左右較為妥當。濕度過低,雛雞體內水分消耗過大,體內剩余蛋黃吸收不良,雛雞口渴大量飲水,易造成腹瀉。濕度過高,育雛舍潮濕,有害氣體增加,并可過早誘發雛雞球蟲病。
(3)通風換氣。雛雞代謝旺盛,呼吸快,往往因呼吸、糞便和潮濕的墊料散發大量二氧化碳、氨氣和硫化氫等有害氣體,污染舍內空氣,這些污濁空氣如不能及時排出,造成濃度過大,新鮮空氣不足時易引起雛雞呼吸系統疾病,嚴重影響雛雞健康,從而降低育雛成活率。因此,育雛舍要加強通風換氣,排出舍內的污濁空氣,供給新鮮空氣。
(4)光照。合理的光照可促進雛雞采食、飲水和運動,有利于雛雞生長。1~2日齡的雛雞必須采用人工補充光照,保證24h光照,3~4日齡的雛雞每天保證20h光照,5~7日齡的幼雛每天保證18h光照,8~14日齡的幼雛每天保證16h光照,15~21日齡的幼雛每天保證14h光照,22~28日齡的幼雛每天保證12h光照,29~35日齡幼雛每天保證10h光照,36日齡以后每天保證8h光照。人工補光,根據雛雞喜歡綠色和黃色的生理習性,采用有色光比白色光更利于提高育雛成活率。
(5)密度。飼養密度對雛雞生長發育影響極大,密度過大時雛雞擁擠,采食不均,生長發育參差不齊,易感染疾病和發生惡癖,甚至造成死亡;密度過小,育雛面積和設備不能充分利用,造成浪費。所以,育雛飼養密度要合理,一般0~6周齡的雛雞飼養密度為每平方米20~25只,還應根據飼養方式、季節變化、管理技術和雞的品種等靈活掌握。